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28节(1 / 2)





  抓紧时间练兵的不光有裴凛之,还有正在梁州境内练兵的萧繇,仇人就在眼前,他恨不能血刃了所有西戎人。

  萧彧一边敦促闵翀进行战争储备,一边主持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选拔考试。

  十一月初一,全国各州进行了选拔初试,报名的学子多达一万多名,初试一共选拔出一千名考生,于第二年三月初一在建业进行会试。

  从会试中选拔出前三百名参加殿试,选出最优秀的前三十名,由萧彧亲自阅卷、面试授官。

  其余被录取的优异者将被朝廷安排到各地去做官吏,当然也不仅仅录用三百名,有优秀者,三百名开外的也能录用。

  萧彧打算利用数次选拔,将整个安国上下的官场进行换血,替换成自己录用的人才,虽然这其中也免不了还是有士族,但至少是凭着真才实学上来的。

  他希望底层百姓能够早日进入考场,参加选拔考试,为他们的阶层发声。

  让萧彧感到高兴的是,今年崖州有不少学塾出身的贫家子弟参加选拔考试,其中就有当年他教过的孩子,想想就觉得欣慰,总算有种自己种的菜可以收获的成就感。

  这些贫家子弟是无法负担长途旅费的,所以萧彧让地方政府统一送初试优胜者入京参加考试,一来是能够保证他们顺利参加会试,二来也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,毕竟现在这个年头,就算是荡平了贼寇,也还有各种猛兽需要提防,统一行动就安全多了。

  第143章 征西戎

  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考试, 岭北的学子接到通知的时候,离考试时间只剩下三个月,所以这次并没有进行综合考试, 而是分科进行的。

  科目包括政论、农学水利、法令、医学、武科、文艺、科学等, 其中文艺囊括了诗文、书法、绘画、乐律等, 科学则包括算数、天文、格物、造化等。

  萧彧希望文化科技全面开花,而不是重文轻理, 他要挖掘各种能人异士, 让有才干的人都能发挥所长。

  报考政论的人数自然是最多的, 有的科目不少地方都无人报考。但这不要紧,只要有这方面的需求,学子就会根据这个方向和兴趣爱好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。

  至于录取比例,则是根据各地的报考人数划定的。全国考试用的是同一套试卷, 但需要照顾到各地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, 鼓励落后地区的学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。

  十一月中旬,初赛成绩公布出来, 有些离京城远的学子,就可以提前准备进京赶考了,比如宁州的学子, 过完年后再赶考恐怕来不及,得提前出发才行。

  今年干旱的时间长,从七月一直干旱到十一月, 北方都没下过大雨。

  雍州豫州这两地灾情最为严重,粮食颗粒无收, 被萧祎搜刮多年的百姓家中很少有存粮, 眼见着就要断炊。

  不过官府很快就给大家吃了定心丸, 说不会让百姓饿肚子。官府从岭南运了很多粮食过来卖, 并且严禁粮食涨价。

  官府对粮食进行统一配发,根据每家人口多寡分发粮票,凭票买粮,一家只能买一次,钱不够可以赊账,来年有了收成再慢慢还。

  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多买,毕竟官府要保证每家都有饭吃,不能饿死人,也要防止有人从官府买粮出去倒卖。

  安国北部虽然遭了灾荒,由于南方并没有受灾,两地调控,对国计民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
  而东西戎境内的情况则大为不同,旱灾蝗灾过后,赤地千里,百姓吃光了家中的存粮,无以为继。

  为了活命,不少北地的汉人都悄悄地往南逃,进入安国境内,希望能够讨一口吃的,不少人还没到安国,便已饿死途中,易子而食的情况并不鲜见。

  而且就算进了安国又能如何呢,他们进来的地方跟他们的家乡一样,也遭遇了旱灾与蝗灾,不过是靠着官府的救济才勉强维持着生计,能有多少施舍给乞讨的人呢。

  人到了饥饿的状态下,都会变得疯狂,不少人甚至开始偷抢砸烧,一度陷入混乱的境地。

  地方官府不得不请求戍边军来维持秩序,甚至还会直接将人驱赶回去。边境上许多城池都不敢开城门,生怕这些难民中混杂着敌军奸细。

  萧彧得知这个情况,眉头紧锁,尽管他们卖了不少粮食给东戎,但东戎的难民并不比西戎少多少,果然汉人在胡人眼中算不得人,是不值得救助的。

  闵翀问:“陛下,这些难民要如何处置?依然是送到南方各州去吗?”他显然是了解萧彧的。

  萧彧叹气:“送吧,送往江州、湘州、广州与崖州,这些地方地广人稀,正需要劳力垦荒。”他当然喜欢劳力,但这个节骨眼上,他也没多有多少余粮啊。

  闵翀说:“就怕粮食不够用,我们的存粮预算已经没有多余的了。”

  萧彧说:“再朝世家大族买粮。”他们之前已经朝南方的地主们大量收购过一次粮食,为了应对北方的旱情。

  “只怕他们捂着粮食不肯卖。”尽管现在严禁大宗粮食交易,也严禁粮食涨价,但在利益面前,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,悄悄朝北方各国走私粮食的。

  萧彧说:“那就由官府出面强征。”官府本来就是暴力机构,非常时刻就得用非常手段。

  “臣遵旨!”闵翀拿到令牌,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。

  萧彧知道,难民来了,那么强盗也马上跟着来了。北方的汉人社会地位最低,始终都受着胡人的奴役,他们在饥荒的时候选择逃难乞食,而那些受饥荒的胡人绝对不会这么低声下气,没有吃的,便会抢,这是他们与汉人最常见的打交道方式。

  果不其然,从十一月开始,北方边境上便开始遭到来自东戎与西戎的骑兵袭扰,其中西戎兵更为频繁,规模也更大一些。

  裴凛之早就在边境上安排重兵把守,一旦出现劫掠,便马上就会有军队前去拦截。

  十二月初,一支两千人的西戎骑兵白日劫掠了梁州的一座县城。当日萧繇正在附近练兵,看到狼烟,率领骑兵前去救援。

  两支骑兵队伍短兵相接,凭借人数上的优势,安国骑兵顺利赶走了西戎兵。

  这件事成为了两国开战的导火索。之前那些来打劫的西戎兵都是几十上百人,只能算是土匪抢劫,这次则是西戎的正规军。

  接到消息的裴凛之当即便向萧彧请求出兵西戎,萧彧表示一切后勤已安排妥当,静候他们凯旋。

  准备了这么久,若是不打,岂非太浪费良机。

  十二月十五日,在梁州汇合的裴凛之与萧繇举行了誓师大会,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兵西戎。

  安国自立国以来,对北边的胡人政权从来都处于被动防御状态,从未主动出击,所以这次安国向西戎出兵,令西戎非常震惊。

  他们打的第一仗,便是攻打安康郡,安康郡作为曾经的安国边防重镇,城墙固若金汤,后来被西戎强占了去。

  裴凛之不想造成太大的牺牲,打算用围困的办法逼迫西戎人就犯,然而才被围了一日,西戎人就开始挑战他的底线,竟然抓了城内的汉人百姓上城墙来要挟他们退兵,否则就直接砍他们的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