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穿成古文女主对照组第38节(2 / 2)


  秦母长大了嘴巴,完全不敢想象。她儿子有了什么侍卫,她儿媳妇开了铺子买了下人,这……不过随即一想,这也是对的,她儿子当官了,家里能没有下人吗?不敢怎么当官老爷?

  秦母:“还是算了,守成还是不要去麻烦你们了。”

  杨海燕:“这有什么好麻烦的?”她看秦家的孩子都瘦瘦的,也知道家里过的不如意,“咱们在那边,经常有鱼肉吃,肉是将士们去山上打猎的,鱼是河里的,这都不花钱,所以三弟跟着我们去了,肯定能养的好好的。”不能说是自己买的鱼肉,不然秦母肯定不会让孩子过去。“而且啊,到了那边,相公还能叫他功夫,他还年轻,多学点本事,以后也好有更好的出路。还是,阿母你担心我欺负孩子?”

  秦母真是哭笑不得,不过心里也感动:“这我再想想。”长子不在,二儿子自然不能离开,让小儿子跟着长子和长媳走倒是可以。一则让小儿子跟长媳妇处处感情,以后小儿子长大了,对小儿子也是好的。二则小儿子跟着长子,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。

  至于儿媳妇说的,鱼肉都吃不光,她是不想的。不过,看长子长得这么高大,她想想也许是真的。还有就是,小儿子如果走了,三房还能动什么心思?

  杨海燕也没有再说这件事,她不过是一提。秦放的弟弟妹妹好了,对秦放来说也是好事情。不然他们在这里日子过得不好,秦放这个长子也不能不管,左右都要管,救急不救穷,还不如一开始就好好的培养秦放的弟弟妹妹。“对了阿母,方才奶奶说,二丫和三丫去学绣工了,四丫怎的没去?”

  秦母叹气:“这件事说来话长。我们秦家田里地里的出项都是交给公中的,过了农忙,大家闲下来去镇上县城里找活儿干,赚的铜板自己留一半,一半给公中。”这样倒是再合里不过,毕竟家里造的房子都是公中出的钱,如果他们不交钱,公中哪来的钱造房子?

  杨海燕认真听着。

  秦母继续道:“后来到了前年,阿放捎信回来的时候带了三两银子过来,并在信里说,如果可以的话,希望爷爷能让家里的弟弟去念书,多认识几个字,以后也好找个好活儿干,别一辈子辛辛苦苦的耗在地里,赚的钱还买不起肉包子。

  当时阿放的爷爷认为,这是阿放拿命换来的钱,而且服军役本也不该是阿放去的,所以这三两银子公中就收了一两,剩下的二两让守业和守成去念书,当是束脩。不过同时也表示,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银子,所以这些银子能念多久的书,能认识几个字,就看他们兄弟的造化。”

  杨海燕觉得,秦爷爷作为家里的大家长,这样的安排还算合理。不过她也没有明着说,而是继续安静的听着:“那后来呢?又怎么跟绣工扯上事儿?”

  秦母说到这个,真是有些生气:“还不是他二婶。她二婶说,我们大房的孩子多,吃的也多,阿放赚的钱还只上交了三分之一,这对二房三房不公平。这事儿我们也不好说,所以阿放奶奶做主,就让二房的二丫和三房的三丫,今年去了绣工坊学绣工,学费一个人五百文,两人刚好一两银子,这一两银子公中出。”

  杨海燕也不知道怎么评价:“既如此,家里多花五百文,再送四丫也一并去学了就是。”

  秦母道:“绣工坊只收十岁以上的姑娘,四丫这年龄还不到,我是打算等明年她到了十岁,再送她去的。二丫和三丫都去了,总不能落下四丫,而且姑娘家手里又个技术,哪怕绣绣帕子换几个铜板也好的。”

  杨海燕想着在村门口遇见四丫时的样子,九岁的丫头背着背篓割了猪草回来。虽然别人家也是这样过的,但是她觉得姑娘家有条件,该好好的养着。于是道:“不如等我们走的时候,让四丫和守成跟我们一道去吧。”

  秦母又没反应过来:“这……”儿媳妇怎么跟别人家的儿媳妇不一样,别人家的儿媳妇可不喜欢跟男人的兄弟姐妹一起。所以秦母觉得,长媳真是善良。

  其实倒不是,一则杨海燕一个人在边关很是无聊,二则他们是秦放的弟弟妹妹,能拉一把是一把,毕竟以秦放的性格,将来弟弟妹妹过得不好,能眼睁睁看着?三则,她平日里都每天会给下人羊奶,连下人她都能养好,更何况这是秦放的弟弟妹妹?

  杨海燕解释:“我的女红是京城里的大师傅教的,不敢和好的绣工师父比,但是教教小姑子还是搓搓有余的。而且,我还能教四丫念书识字,姑娘家虽则条件有限,不如男子如意,但如果能有条件去培养她,也是可以的。

  而且,我在那边还有嫁妆铺子,买的是点心,如果守成和四丫过去了,还能帮我算算账,管管铺子,下人总没有他们来的让人放心。

  再说的难听一点,弟弟妹妹不用公中养了,二婶也就没有理由再说大房吃公中的人口多了。”她对守成和四丫还是挺喜欢的,她看两人都很乖巧。尤其是四丫,是个可爱的小丫头,自己让她上马车的时候,她害羞的跑了。这样的丫头,谁不喜欢呢?

  秦放在外面,听着他媳妇跟他阿母说道理,想着自己五年不在身边,也有些愧对阿爹阿母,再想想他媳妇的话,把守成和四丫接过去挺好的。一则免得他媳妇平日里无聊,二则他媳妇懂得多,可以教四丫很多东西。至于弟弟……不用媳妇教,他每天拎到练武场五操练。

  不过,秦放也没有出声,他想私下再和媳妇商量善良,再听听媳妇的意思。

  马车到了村门口,秦放看见一个小身影在村门口走来走去。“四丫?”

  秦四丫听到了大哥的叫声,小跑几步,然后双眼羡慕的盯着马车看。

  马车里的秦母和杨海燕自然也听到了声音,她们掀开马车门帘,秦母文:“四丫,你咋来了这里?”

  秦四丫大大咧咧的笑道:“阿母,我来看看大哥大嫂的马车。”说着,小眼神还流露出几分渴望。

  别说秦母看明白她的意思了,就是杨海燕和秦放也懂啊。

  杨海燕道:“四丫,你要上来坐坐吗?”

  秦四丫看向秦母。

  秦母真是哭笑不得:“还不上来?就你这鬼丫头那点小心思,你当谁不知道呢?”

  秦四丫才不管她阿母说了什么,她高高兴兴的爬上来了。马车这点高度,对在农村里野怪了的孩子来说,根本不算回事儿。

  秦四丫上了马车,小心翼翼的看着杨海燕,然后又小声的叫了声:“大嫂。”

  杨海燕:“哎,四丫真乖。”

  秦四丫笑了。在陌生的陌生的大嫂面前,她还是很容易害羞的。

  很快,到了秦家。

  秦爷爷等人坐在院子里,秦奶奶带着两个儿媳妇在厨房里忙。牛蛋、秦守业、秦守成,则围在马边看。便是这样无聊的站着看,他们也高兴。

  不过等马车进来,他们就看着马车了。秦放先下来的,然后等秦四丫出来了,秦放要去抱的时候,她已经自己从马车上跳下来了。接着是秦母和杨海燕。

  牛蛋看见秦四丫下来,就拉着秦四丫去问坐在马车上的感觉了。秦四丫说的眉飞色舞,好不骄傲。

  秦放把那床喜被抱进屋子里,杨海燕拎着东西,秦母进了厨房里。

  秦放和杨海燕的房间因为是新造的,所以里面的床、桌子、凳子,也都是新的。秦放把被子放下,杨海燕就铺床,然后夫妻俩一起又铺好床单等。等他们的床铺好,秦奶奶过来:“阿放、燕燕,你们弄好了吗?可以吃饭了。”

  秦海燕:“奶奶,我们好了。”

  今天的菜非常好,比他们过年的时候吃的还要好,往日里大家吃酒席上的菜,也不过如此了。鱼肉、猪肉、鸡蛋,秦奶奶把能拿的出来的,都拿出来了,这新媳妇进门第一餐,可不能吃的寒酸。

  秦家的餐桌有两张,一般是男人们一张、女人们一张,因为秦家人多,一张桌子坐不过。

  可今日不同,他们弄来了一张大圆桌,把大圆桌放在小桌子上,十几个人挤一挤,倒是也能坐得下。

  秦奶奶:“大家坐下,先不要开饭,你们爷爷有话说。”

  饶是平时吃饭跟放屁一样快的秦二婶,都没有下筷子。

  秦爷爷点点头,嗯了一声,然后喝了一口茶水道:“咱们一家人,今天算是整整齐齐的坐在这里了,阿放很好,孝顺父亲、孝顺叔叔,你们要记住,五年前,他不是代替谁去服军役的,而是代替这个家的男丁去服军役的。”

  秦家人:“是。”

  秦爷爷继续道:“更好的是阿放一个人走,两个人回来,朝廷因为阿放立了军功,还给阿放赐了媳妇,这是我们秦家的骄傲。”